楊興隆,中國兵器集團淮海工業集團數控銑工。
在中國兵器集團淮海工業集團,一談到楊興隆,無人不豎大拇指:“技術過硬,沒有他干不出來的零件。”作為一名數控銑工,楊興隆28年如一日扎根科研試制生產一線,潛心鉆研數控制造技術,不僅操機干活漂亮,還能開發系列自動編程的輔助軟件,攻克許多復雜數控設備無法自動編程的難題,是難能可貴的新型高技能復合人才。
楊興隆在工作中。
1996年楊興隆初入職時,數控機床還沒有普及,集團僅有幾臺設備,他靠在學校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結合工作實踐一點點地摸索實踐,熬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瓶頸期后,楊興隆因業務能力突出成為年輕技能人員追逐的“偶像”。
不斷試路探險、打破常規,為他人所不能為是楊興隆的工作日常。
淮海集團承制的產品有“三高”的特點,技術難度高、精度要求高、復雜程度高。尤其在科研試制階段更是問題百出,可謂“摸著石頭過河”,很多時候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
楊興隆說,最大限度地挖掘設備潛能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創新創效的法門。有一次,企業一項重點科研項目因為設備能力不足卡了殼,他主動請纓解決問題,經歷了一次次的調試、一次次的失敗,半年時間的潛心研究,最終用TCL語言編寫了該后處理軟件,完成了機床多種功能的開發,保證了零件的完美加工。
多年來,楊興隆始終在挫折中奮起拼搏、在攻堅中創新創造。面臨粗放式測量產品容積不再滿足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武器裝備要求提高的問題時,他主動扛起這個沉重的擔子,努力探索出一種能夠精確測量容積的技術手段。
推翻一個行業多年的認知談何容易?要打造一個新的理念到底該從哪里突破?整日里苦思冥想的楊興隆夜里經常失眠,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他兩鬢的頭發迅速變白,同事們看到他憔悴的樣子都勸他放棄,但楊興隆毫不動搖。經過近一年的推敲琢磨,楊興隆在創新、失敗、再創新的循環中反復,終于找到方法,交上滿意的答卷。
隨著產品向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產品零件的復雜程度也與日俱增,一張平面圖不再能滿足多個視角投影視圖的需求。楊興隆想出一個大膽且冒險的辦法:“讓包括普通機床在內的所有操作工看到產品的三維圖。”
楊興隆說,實現這個目標談何容易,必須要在普通機床上安裝工業平板,保證每一臺設備聯通局域網,還要讓三維模型輕量化、三維尺寸公差中線化、生產管理信息化覆蓋普通機床……帶著這些問題,他在庖丁解牛式的可行性分析后,大膽向公司領導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很快就得到公司強有力的支持。
不久,一臺臺老舊設備換上新裝,三維識圖工業平板加持后生產效率成倍增長,產品質量節節攀升,老設備終于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多年來,楊興隆不斷攻克制約工程研制的技術難關,創新工藝100余項,節約加工時長8600余小時,創經濟效益800余萬元。此外,他發明的“砂型真充夾具”“空心刀具”“穿插電擊”“減震螺栓”等多種特色輔助工具和工裝,都提高了數控機床的加工質量和生產效率。
楊興隆從不把自己的經驗和技巧藏著掖著,不論是生產技術還是比賽技巧,總是對大家傾囊相授。為此,他編寫了一本圖文并茂的《多軸加工實戰精粹》,成為不少數控從業者的好幫手。
除此之外,楊興隆定期為設計人員和工藝技術人員針對UG建模及PMI應用進行理論和實操培訓,并成為登上技能強國平臺講授直播網課的兵器集團首位工匠。還通過企業官方微信平臺用視頻授課的形式介紹3D打印常識,并進行模擬操作,為廣大技能人員提供掌上學習視頻資料。
多年的實踐積累,使楊興隆在數字化制造領域擁有了與眾不同的建樹與理解,對科研試制研究出了難能可貴的方法和技巧。就在不久前,他對一項舊產品的加工工藝進行創新,將近7個小時的加工過程縮短至3個小時。
從業28年來,楊興隆始終踐行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每一次突破作為一個全新的起點。